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巧看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正文 第九一一章有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杨振所说的这些大道理,浅显易懂,在场的几个人当然没有听不明白的。</p>

    所以,杨振这样一番话说完,众人也不再吱声,只等着杨振最后拿出应对的法子。</p>

    而杨振也没让他们等太久,一番大道理说完, 见众人皆点头认可,紧接着就又说道:</p>

    “既然根绝流寇乱源,在于保民安民,那么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并不一定非要渡海出兵。”</p>

    当下,杨振便把自己的思路说了出来。</p>

    而他的思路不是别的,正是之前推行过一阵子,后来因为疙瘩瘟暂时中断, 又因为北上夺取镇江堡之战不得不停顿下来的移民屯垦计划。</p>

    “要尽快重启移民屯垦计划,往复州左近,往庄河以北,往鸭江以东,往瀛洲岛上,以及往其他无人之地大举移民屯垦,就是我们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所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p>

    “而我们金海镇转移出海安置的流民灾民难民越多,山东、江淮、中原等地的贼情,自然就会越弱,这才是釜底抽薪荡平贼寇的根本之策!</p>

    “至于天子会怎么做,朝廷会怎么做,会不会真的下旨调动金海镇兵马渡海南下,那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事情,你们也不必去管它。</p>

    “只要你们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人人尽好自己的职责,我金海镇兵精粮足,弹药不缺,就算天塌下来又如何, 本都督自有本都督的主张和对策!”</p>

    杨振先是说了自己的大体方略,然后就快刀斩乱麻似地做出了一番部署。</p>

    其一,是命方光琛、李吉尽快渡海往登州城去,联络袁枢、越其杰以及去岁以来一直留在登莱地区隔离赈济流民的汤若望、沈永忠等人,做重启移民出海的准备。</p>

    其二,是命张得贵尽快派人乘船出海往西,试探通往辽东湾松山城方向的航路是否畅通,一旦畅通,则尽快传令袁进船队返航。</p>

    其三,是派仇必勇马上出发,前往金海中路与东路传令,将严省三、俞亮泰以及林庆业他们麾下的三支水师船队,尽数调到登州外海大钦岛砣矶岛一带驻泊待命。</p>

    其四,则是以总镇府协理营务处发布公文的形式,命令金海镇辖下各路协守总兵府以及仇震海的安东前锋总兵府做好大规模接受安置渡海移民的前期准备。</p>

    从之前张得贵的报告之中,杨振已经得知,登莱地区自去岁入冬以来,即已云集了大量来自中原、北直以及江淮地区的流民。</p>

    这些流民有的是躲避战乱而来,有的是逃避瘟疫而来, 有的则是单纯为了就食而来, 总而言之,经过各处隔离营隔离检疫的流民就已经多达十数万之众了。</p>

    由于登州知府袁枢等人担心流民云集作乱,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北上过海送信求援了。</p>

    一方面,他是请求金海镇调拨粮食救济,因为再不救济的话,这些流民没饭吃,可就真的要反了。</p>

    另一方面,他也一再请求金海镇尽快派出兵船,如同以往那样将流民转移出海安置,希望尽快摆脱因为金海镇鼓吹移民屯垦给登州府造成的沉重负担。</p>

    而事实上,登莱各地官府,由于南北流民云集,的确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上。</p>

    虽然疙瘩瘟的传播已经被阻断了,但是每一天都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扛过了隔离营隔离检疫的老弱妇孺死于长期的饥寒交迫。</p>

    之前,杨振在冬季里没有重启移民计划,一来是因为登莱地区的疙瘩瘟传播,二来则是因为他要发起镇江堡之战,水师船队要跟随听候命令。</p>

    现在登莱地区的疙瘩瘟传播已经被阻断,而镇江堡之战已经以金海镇的胜利落下帷幕。</p>

    在这样的情况,再不重启移民计划,那就是对云集登莱乞活的流民的犯罪了。</p>

    当然了,以重启移民行动为中心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务之后,杨振也没有忘了请身为总镇府谘议的方光琛,起草一份镇江堡大捷的捷报,交给前来送信的方家人尽快乘船返回山海关,然后经由山海关兵部分司呈报到京师兵部去。</p>

    虽然杨振对中原和湖广地区围剿流寇的事情暂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来自金海镇的捷报,或许也能给崇祯皇帝带去一些胜利的喜悦,或者哪怕是一点点安慰。</p>

    其实现在关内的局面恶化,说是崇祯皇帝的咎由自取也不为过。</p>

    因为早在崇祯十一年底、十二年初的时候,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贼战略,其实已经发挥了效用。</p>

    但是,就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关键时刻,崇祯皇帝却调走了中原剿贼战场上的两大主力,即洪承畴所部人马和孙传庭所部人马。</p>

    虽然崇祯皇帝调走洪承畴和孙传庭两大主力,也是为了应对清虏大军对京师迫在眉睫的威胁,可是这么做的结果,对中原和湖广的剿贼战场来说,却是灾难性的。</p>

    本来已经穷途末路的各路流贼,竟因此逃出了精心布置的重围,不仅获得了一个喘息之机,而且渐渐成了气候。</p>

    最重要的是,当时被调离了剿贼战场的两大帅才洪承畴和孙传庭,直到现在也没有再被用于剿贼战场。</p>

    两年过去了,孙传庭仍在京师的天牢里吃牢饭,而洪承畴则带着麾下的一堆骄兵悍将们,则守着清虏已经无暇顾及的辽西关门几乎无所事事。</p>

    杨振也不清楚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如果是他坐在崇祯皇帝的位置上,那么他绝不会放着孙传庭和洪承畴不用。</p>

    他宁肯放弃辽西的城池不守,也要将洪承畴及其麾下的骄兵悍将们重新投放到关里的剿贼战场上去。</p>

    在给崇祯皇帝的捷报之中,杨振不顾方光琛的劝阻,执意将起复孙传庭接替病重的杨嗣昌总领剿贼事务以及抽调辽西兵马入关南下助剿流寇这样两条与捷报无关的建言,写了进去。</p>

    方光琛之所以劝阻他,是因为杨振这样的做法,已经僭越了,或者说越权了。</p>

    因为杨振所建言的两件事,都与他所呈递的捷报无关。</p>

    但是对于这一点僭越或者越权,杨振已经不在乎了。</p>

    因为,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变化的话,那么杨振领着方光琛、张得贵、张臣等人,在旅顺南城的金海总镇府二堂议事厅议事的这一天,就是张献忠率部攻陷襄阳城,虐杀襄王朱翊铭的同一天。</p>

    当然了,在这一天的议事当中,杨振见王守堂、潘文茂也在,于是也没有忘了详细询问制铁所各厂以及弹药厂、军械库的情况。</p>

    而王守堂与潘文茂的报告,也与先前张得贵的报告大同小异,除了更加具体之外,并没有多少出入。</p>

    从去年九月杨振率军离开旅顺口至今,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旅顺北城的枪炮厂,改制以及自制燧发火枪三千六百余杆,使用铁模铸炮法铸造重型红夷大炮六十门,新款更大口径的臼炮六十门,以及原款冲天炮一百八十门。</p>

    至于其他的什么飞将军、爆破筒、万人敌,以及火枪所用铅弹、重炮所用实心弹、冲天炮所用开花弹等弹丸药包,更是数以万计。</p>

    “很好,很好,老潘,老王头,你们两位辛苦了!你们在后方默默无闻,但却任劳任怨,其中功劳,一点也不比在前方随我出生入死的诸将小!”</p>

    就在议事结束前,杨振听完了他们两个人的详细报告,原本因为关内剿贼局势败坏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几乎一扫而空,心情一时大好,当场对他两人褒奖有加。</p>

    潘文茂、王守堂见杨振认可他们的功劳,两个人一边连称不敢当,一边笑容满面,腰杆挺得更直了,脸上都是自豪神色。</p>

    “你们不用谦虚,你们制造的枪炮弹药,永远是我们金海镇最大的依靠!有了你们新造的枪炮弹药,征东军就可以装备更多的营头,而我们金海镇的实力就能更上一层楼!这份功劳怎么说都不过分!”</p>

    杨振现在也给不了他什么,但是该说到的话,还是应当说到,否则就会叫人寒了心。</p>

    “哦,对了,你们方才新造的更大口径的臼炮,口径最后是多大?炮身全重大概是多少?”</p>

    铸造更大口径的臼炮,是杨振早就布置给铸炮厂的任务。</p>

    只是杨振一直奔波忙碌,这次回来旅顺口,也还没来得及去北城枪炮厂以及军械库探看,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搞到了什么程度。</p>

    方才听他们说起新造了更大口径的臼炮六十门,杨振这才想起询问一番。</p>

    “新的更大口径冲天炮,就是都督常说的大口径臼炮,口径是六寸!照比原来冲天炮四寸半的口径,大了一寸半!”</p>

    新造的六寸口径臼炮,王守堂仍然习惯性地将其呼为冲天炮,但是为了跟以前的四寸半口径的冲天炮区分开,不得已才将其称作大口径臼炮。</p>

    这款更大口径的臼炮,是其子王煅负责铸造的,王守堂更多的是在负责各个冶炼厂,但是作为枪炮厂名义上的总提举,其子王煅新造的大口径臼炮基本尺寸,他是清楚的。</p>

    “这款炮,口径虽然增加了一寸半,但是炮身全重,倒是并没有增加太多,算上炮架底座,全重约莫在五百斤上下,寻常三四个汉子,抬行起来也还便利。”</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