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巧看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正文 第七三四章龟船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多尔衮皮笑肉不笑地说完了这番话,然后径直对着那个坐于末座一直没说话的敬谨贝勒尼堪说道:</p>

    “尼堪贝勒,既然你也在,那你就一起说说吧,我大清从东边李朝那里借兵借粮借船的事情,眼下办理得怎样了?”</p>

    敬谨贝勒尼堪是奴儿哈赤的孙子辈,其父乃是奴儿哈赤的长子褚英,其兄长乃是杜度。</p>

    若论年龄,今年满三十岁的敬谨贝勒尼堪,其实比多尔衮还大两岁呢,但是论地位,那可就差远了。</p>

    一来从宗室辈分上说,多尔衮年纪没他大,却是他的叔父辈。</p>

    二来从爵位上来看,多尔衮早就是和硕亲王的爵位了,虽然眼下因为之前的兵败,被夺了和硕亲王爵,可是仍然是多罗郡王,而且是实有一旗的旗主郡王。</p>

    在这一点上,尼堪可就差多了,如今的敬谨贝勒爵位,也是黄台吉在兵败辽西之后,为了拉拢褚英的几个儿子以及他们身后的势力才额外封给他的。</p>

    所以,他虽然也是宗室子弟黄带子出身,虽然也是贝勒,但如今在多尔衮等人的面前,他却只能敬陪末座了。</p>

    却说尼堪见自己的十四叔睿郡王多尔衮点了自己的名,当下立刻站了起来,先是对着多尔衮一躬身,然后直身环顾了一圈在座的王爷们,见也没有什么外人,于是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p>

    “这个,还请郑亲王爷见谅,从下午刚大学士传旨到现在,侄儿竟没找到适当时机,向王爷禀报这些情况。</p>

    “现在既然十四叔有命,侄儿就把前番向东边李朝征调粮秣、兵员与战船的事情,一并说说,也好由各位王爷参详谋划。”</p>

    尼堪是老奴奴儿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济尔哈朗是老奴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p>

    尼堪与济尔哈朗二人虽然不是亲叔侄,但是同为螨清宗室一脉,尼堪在济尔哈朗的面前自称侄儿,却也中规中矩,十分自然。</p>

    而尼堪说出来的话,倒也没有半分虚言,全是实在话。</p>

    下午刚林传达了黄台吉任免大将军王的旨意之后,时间已经不早,而刚林又执意要当即返回盛京,别的王爷们可以不必出城送行,但是他这个地位稍低点的贝勒,于公于私都不能不去。</p>

    等他为刚林送行回来,倒是有心去见见新任的大将军王济尔哈朗,然后其时济尔哈朗正是与诸王共同用餐的时候,也不适合他去拜见。</p>

    到了晚饭过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又商请多尔衮等人,在多尔衮的府邸之中议事定策,尼堪又失去了一个单独禀报征调李朝兵船进展情况的机会。</p>

    当然了,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前驻留在镇江堡城中的时候,尼堪往返李朝的途中,也都曾去拜会过,大致的情况也曾禀报过。</p>

    只是济尔哈朗当时并没有定海大将军的身份,有许多细节不便于对他细说罢了。</p>

    此时尼堪说完这些话,便去看郑亲王济尔哈朗,见济尔哈朗也跟着多尔衮点了头,于是接着说道:</p>

    “前番,侄儿奉旨,往东边李朝征调稻米二十万石,兵员一万,战船五百艘。但李朝君臣以国小力弱为由,百般推脱,最后使节往返数次,方才定下各项协助之数额。</p>

    “定下秋收后先行支付稻米十万石,剩下十万石等入冬之后再行给付。定下朝人参战步卒三千人,专门负责押运粮草,由李朝平安道兵马节度使管带听用。</p>

    “定下李朝支援我大清南下作战之大小战船三百艘,配备水军三千人随行,由其南三道水军统御使林庆业管带听用。概言之,即稻米十万石,水陆兵力六千员,大小战船二百五十艘!”</p>

    济尔哈朗对敬谨贝勒尼堪奔走于大清和东边的李朝之间的情况,多少是了解一些的,但是对于大清最终从李朝强征到了多少人力物力与兵船,他原来并不清楚。</p>

    是以,此刻听见尼堪报告的这些情况,一时喜上眉梢,心中大喜过望,甚至有点难以置信地追问道:</p>

    “你是说,总计粮十万石,兵六千员,大小战船二百五十艘?!”</p>

    面对总揽辽东南军务的定海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贝勒尼堪的态度,比起他的两个叔父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个,可就恭敬得多了。</p>

    眼见郑亲王济尔哈朗又惊又喜地问自己话,尼堪的心中,一时充满了自豪——毕竟这些东西可是他东西奔走索要而来的,当下躬身对他说道:</p>

    “回禀定海大将军郑亲王爷,事实正是如此!”</p>

    “好极了!好极了!”</p>

    济尔哈朗从尼堪那里再次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心中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与此同时,他也瞬间就明白了为何多尔衮在刚林传达了黄台吉的任免旨意之后脸色如此难看了。</p>

    黄台吉在这个时候罢免了多尔衮的奉命大将军一职,明摆着就是不让多尔衮兄弟立下剿灭金海镇的大功,不让多尔衮兄弟在一向极为看重军功的大清国内再次扬名立万洗掉之前战败的耻辱啊!</p>

    同时,济尔哈朗也彻底明白多尔衮、阿济格为什么看向自己的眼神充满了羡慕嫉妒了。</p>

    对于同样征讨过鸭绿江东那个李朝的济尔哈朗来说,朝人支援六千兵马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十万石稻米军粮,尤其是二百五十艘战船,那可是非同小可啊!</p>

    济尔哈朗原来跟满鞑子上层的其他宗室权贵一样,根本看不上什么水军船舶,在他们的眼里,除了大清兵最擅长的弓马骑射之外,也就八旗汉军下面的乌真超哈营值得一提。</p>

    但是,自从上一次跟着多尔衮的大军南下复州城,最后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以后,他突然认识到,在盖州以南、镇江堡以南这样的沿海半岛地形作战,水军的作用无可替代,没有水军,将来恐怕是寸步难行。</p>

    而智顺王尚可喜这半年来在叆哈河口征调匠人、采伐树木,建立船厂、打造战船的缓慢进展,更是让他清醒认识到,若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想要建立一支能战的海上水军,是有多么的艰难不易。</p>

    叫他没想到的是,尼堪前番的李朝之行,除了索得粮食和兵力之外,竟然能征调朝人三百艘战船!</p>

    有了朝人助战的三百艘战船,自己带着镶蓝旗的精锐人马,从镇江堡出鸭绿江口,往南迂回到敌后,还会困难吗?</p>

    金海镇的水师船队前不久突袭了辽河口,眼下必然还在辽东湾内伺机攻击两白旗的身后,那么自己率领朝人助战的船队去金海镇的东海岸,岂不是想在那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么?</p>

    济尔哈朗听了尼堪的话,一瞬间想到了许多许多,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手的社稷之功在向他招手,他那张胖乎乎的大圆脸上,笑容更盛了。</p>

    “三百艘战船,三百艘战船——其中大船几何,小船几何?”</p>

    心里已经底气十足的济尔哈朗没有忘了追问朝人战船的具体情况,万一三百艘都是小舢板,那岂不是白欢喜一场?</p>

    “大船二百艘,小船五十艘。大船有龙头龟尾的战船,即朝人号称龟船者五十艘,大板屋船一百五十艘。五十艘小船则为斥候船。”</p>

    “龟船?!”</p>

    “正是。大将军切莫轻视了朝人的龟船。侄儿在汉阳城时,李朝君臣向侄儿呈报了助战战船的明细,侄儿曾详细问过,方知当年朝人御倭海战得胜,就是多得这种龟船之助。”</p>

    龟船这种名字,听起来十分不雅,但其在海战中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p>

    敬谨贝勒尼堪见济尔哈朗似乎有点不喜这个名字,于是马上就对他解释了一番。</p>

    而济尔哈朗正为战船有了着落而高兴着,也并没有多么在意,只是哈哈一笑,说道:“那就好,那就好,但愿它在海上不要真如龟速行进就好啊!”</p>

    说到这里,济尔哈朗好似刚刚记起了什么似的,很快话锋一转,对着尼堪问道:“哦,对了,那朝人的战船,何时能赶到镇江堡?!”</p>

    “这个,九月中旬以前,朝人当能赶至。不是侄儿有心替李朝君臣说话,而是以侄儿之见,李朝君臣当中会说空话的书生多,能办实事的干才少,各方掣肘,人心散漫。像我大清八旗上下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风气,在李朝文武之中实未曾见也!”</p>

    尼堪见问济尔哈朗问及朝人兵马战船抵达之期,当即回想起之前与李朝君臣交涉时候的情景,一时间苦笑不已,摇头说道:</p>

    “所以,李朝君臣不管办什么事情都要慢上几拍,比如眼下,六月里就定下的事情,八月里才起行。侄儿旬日之前,方才又从九连城派了人马催促,说已经出发十余日。算算日子,九月中旬前后,无论如何也该到了!”</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